热点:
    恭喜莫言!回顾八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
      [  中关村在线 原创  ]   作者:
    收藏文章 阅读全文 暂无评论

        李远哲: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物理化学家。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台湾新竹市。1955年就读于台湾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入台湾清华大学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当研究生,1962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美国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65年取得博士学位。1966年在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恭喜莫言!盘点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八位华人
    图 李远哲(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远哲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对离子-分子反应和分子散射动力学,特别是反应动力学的交叉分子束研究产生了兴趣。获博士学位后,他与R.金特里一起开始从事离子分子反应散射实验,利用离子束技术测量能量分布和角分布。一年左右的时间,他掌握了设计和建造极强大的散射设备的技艺。
      
      1967年,他作为博士后研究员参加D.赫希巴赫教授的工作,一半时间与R.戈登研究氢原子与双原子碱分子的反应,另一半时间与D.麦克唐纳和P.勒布雷顿建造通用交叉分子束装置,10个月后装置建成。1967年底首次成功地进行了非碱中性束的实验。他实验并进一步发展了赫希巴赫创造的"交叉分子束技术"。
      
      1968年李远哲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教,在那里他开始了辉煌的学术生涯。1970年,李远哲发展了用分子束技术研究分子反应动力学的成果。在哈佛大学,他设计并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型交叉束实验装置--分子束碰撞和离子束交叉仪器。这种实验装置能分析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阶段过程。
      
      在随后的年代,他的科学活动硕果累累,研究领域得到扩展。他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实验室装备有7台极先进的分子束装置,专用于解决与反应动力学、光化学过程及分子光谱测定有关的问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知名科学家前往从事合作研究。
      
      1968-1974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副教授、研究员、教授。从1969年起兼任美国立阿贡实验室的化学顾问。1974年以后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研究员。197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由于他在发展化学反应动力学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他与D.R.赫希巴赫和J.C.波拉尼共获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

    cio.zol.com.cn true //cio.zol.com.cn/326/3265940.html report 1817     李远哲: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物理化学家。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台...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阅读全文
    本文导航
    不喜欢(0) 点个赞(0)

    推荐经销商

    投诉欺诈商家: 010-83417888-9185
    • 北京
    •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