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如今,随着数字化转型已经惠及到社会生活、办公、生产和运营的方方面面,基础设施和运营的重要性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近日,Gartner研究副总裁季新苏就对未来影响企业基础设施和运营的技术趋势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安全访问服务边缘、可持续技术、平台工程、无线技术价值创新、行业应平台和技能缺口扩大是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六大趋势。
安全访问服务边缘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在进行云上转型的过程中,以物理边界、数据中心为边界的方式做安全管理的方式不再可行,企业应该将传统的物理边界和公有云代表的逻辑边界打通,以集成服务的方式做锚点,然后连接和保护现代化数字资产,这也是安全访问边缘(SASE)的逻辑所在,不过对当前的SASE领域来说,如何安全连接应用、提升网络性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SASE来讲,网络方面需要关注的主要是延时、成本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如CDN、缓存,安全方面则主要关注DOP、网络安全等领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的挑战,例如如何在快速迭代的方式下,以标准化方式构建复杂的网络能力和安全能力、灵活分配对应的网络资源和安全资源以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安全可控、通过新的逻辑方式定义边界,而不是把所有的安全都放在网络部分、以及高效的跨部门协作等等。
对此,季新苏表示,“对现在的企业而言,虽然已经搭乘上公有云的快车道,但并不意味着上了SaaS,为了构建新的采购模式,提升和构建新的安全管理能力,企业应该从小事做起,例如以远程办公方式,进行对子公司、分支机构进行访问,验证新模式是否可以落地,以及漏洞存在在哪些方面,并慢慢把标准化的流程做自动化,最后做对于云的深度访问。”
可持续技术
当下,算力正在成为重塑经济社会的有机力量,不过由温室效应引发的极端天气也让众多企业开始思考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的重要性,在国内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背景下,如何提高效率、降低能耗,不但是一个宏大的愿景,也是每个企业应当肩负的责任。事实上,从能耗占比的角度来看,整个企业的数据中心和IT部分会占据能耗的一大部分,因此IT是可以扮演一个比较好的角色来帮助企业和外部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但可持续发展本身也并非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治理、社会、经济和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
对企业来说,首先在技术方面就要进行选型,即未来是不是可持续性技术,且满足合规性和隐私性要求,包括对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的健康教育培训等等,在此基础之上,还要考虑是不是驱动自身企业成为技术性驱动的企业,以实现碳达峰的相关需求。
其次,企业需要在2-3年的时间内,明确自身对于可持续性发展业务的诉求,将其中的一些指作为数据中心的指标去展示和优化,同时将自身的技术进行对外输出,让相关的行业或者自身的客户也能得到对应的好处,在短时间内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让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变得更高。
平台工程
严格来说,平台工程更多的是一种管理流程,即把管理工具和基础设施的一些运维和操作作为一个标准化的能力对外输出,让开发和业务使用者能够轻松的来操作和使用。对数据中心而言,是一个拥抱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或者软件定义硬件的很好的手段。
“平台工程其实和敏捷、微服务、CI/CD、DevOps、容器处在一个生态系统之内,其最大的好处在于开发部门无需重新构建轮子,把一些复杂的技术作为一个API方式做展现,例如API网关、服务发现、负载均衡等,这些事每一个服务团队都需要的能力,通过平台工程,就可以作为一个公共团队以平台方式实现,而不需要每一个服务团队重新构建轮子。”季新苏总结道。
虽然平台工程可以让应用开发部门真正能够快速载行业务价值,但也仍存在挑战,即当软件成为中心的时候,数据中心如何拓展协助开发转型,以实现业务价值,而不是专注在开发本身,这就需要企业从文化层面进行调整,确定数据中心的部门技能和缺口,然后将数据中心的服务标准化、自动化来做对外交付,真正让数据中心的能力做一些平台化的转型。
无线技术价值创新
在以前,网络基本是以Wi-Fi和专线为主的,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包括5G、蓝牙、高频、甚高频在内的网络技术可以极大扩展连接设备,因此网络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连接的技术,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思考如何将网络扩展,端到端的实现价值链,将网络变成自身战略的落地。
不过,这样的想法是需要业务场景啦进行制成的,如何打破IT的割裂,来做到一些既能够保证对于复杂场景的一些支撑,又能够去用对于复杂技术的一些拥抱,这无线技术价值创新遇到的挑战。
对此,季新苏认为,企业应该考虑各个无线价值的排列组合,构建相对应的商业案例,以解决网络实践与业务价值之间的壁垒,甚至在部分场景之下,需要不止一种网络技术进行支撑,因此企业架构团队和创新团队也应该具备相应的IT技能,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行业云平台
从定义上来说,行业云平台是一个模块化的关注垂直行业的云计算方案,其底座是云平台,中间是可组装的平台架构,创建出相对比较灵活的有针对性的业务系统,可以快速迭代和复刻行业能力。
不过使用行业云平台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对企业而言,最大的挑战来自定制化压力层面,行业云本身所致的是通用的愈能力加上可组装的套件化或者模块化的一些架构,以及轻量的定制化,但如果在推动的时候,如果行业没有相对来说比较清晰的标准,企业跳过可组装的能力,直接把定制化需求落到云上的话,行业云本身是很难嚼服且无法带来利润的。
季新苏表示,目前行业云本身存在一些交付领域,但事实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群雄割据,没有大的玩家,而且甲方需求也不甚成熟,大规模定制化的诉求限制了行业云本身的想象力,其次越小的公司对于甲方的IT或者业务部门的管控能力也越弱,这样就需要大量满足业务的定制化要求,导致以低成本的方式来做定制化,这样的方式是否能为行业云带来高利润回报是需要打上问号的。
因此对行业云来说,需要平衡企业的定制化诉求,并且真正让企业的使用者满意,是需要花时间来考虑的,反过来对企业而言,也需要一张评估表来分析自身的利益诉求,以及如何让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内部做一些“是否要操作”的评估,然后继续往前走。
技能缺口扩大
随着数字化业务的不断发展,云原生等新技术对传统技术带来了很大挑战,但目前数据中心在职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偏弱,普遍都是偏硬件管理或者传统的ITIL管理,企业对ITIL、IT、IO等技能的需求量是远小于云、自动化、AI算法分析等能力,因此数据中心负责任应该考虑做技能方面的转变,同时花1-2年的时间去住呢鄙,如果转型成功,数据中心的负责人会有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不过当前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短时间内企业的需求很难用培训来实现,可能需要用外部一些资源,但这也带来了文化不匹配的问题,企业需要考虑如何留住那些具备创新能力和自我研发能力的高端人才,因此需要构建相对宽松的企业文化主张,在企业机构培训完成之前,持续留住人才。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六大技术趋势领衔 Gartner分享企业基础设施和运营未来关键点https://cio.zol.com.cn/807/8077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