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对象:北京市计算中心,中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联盟秘书长,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电标协高性能计算机标准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曾宇主任博士
记者:各位网友,大家好!我现在是在北京丽亭华苑酒店,今天下午将在这里举行“四万亿”下的政企信息化变革——2009北京IT用户年会暨北京市计算机用户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会前,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市计算中心曾宇先生,请跟各位打声招呼。
曾宇:大家好,我是北京市计算中心、中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联盟秘书长曾宇,非常高兴今天下午和大家见面。
记者:今天我们就几个简单的问题和曾宇先生进行讨论。北京市计算中心在IT方面采取了哪些策略?
曾宇:今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暴慢慢的演变成金融危机,很多的产业都受到了影响。信息化在这样的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怎样发挥我们的作用,推动我们的制造业、我们的能源、新兴材料等各行各业做有效的补充和推动,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计算中心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来推动民族的能源、制造等等的发展。在美国八十年代有两个计划,一个是私营企业计划,专门通过公共基础设施来推动美国前五百前的工业的发展。第二,九十年代在超算中心以公共计算平台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所以从我们这样一个企业的背景下,我们希望在这样的危机下通过信息化来推动和整合目前我们在工业方面的出现的创新能力缺失的问题。在目前的危机下,我们的企业要想获得非常良性的发展,我们需要创新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等等。最关键的能力就是创新的能力,而创新能力的获得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高端的人才、采用高端的设备,可以获取历史上先进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我们一直致力于通过政府的引导,共同打造创新型平台。提供一个公共的创新的设计能力,人员团队以及我们相关的创造能力,来无偿或者有偿的给企业使用,这是我们一直在倡导的,尤其是目前北京这样的区域经济,我们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要获得先进的手段,成立这样的中心我认为非常的有必要。
北京的GDP是一万亿,要想继续的发展,推动不同的区域经济体,做更加有效的拉动,信息化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信息化表现在多种手段,一个是信息建设的设施,一个是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这二者缺一不可。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提供有效的载体推动工作的效率。提供这样的公共创新平台,可以提供这样一个聚合体,囊括了创新能力等等,可以嫁接到中小企业中。
八十年代美国就有这样的计划,欧盟也有这样的计划,通过基础设施的提升,通过创新平台的打造,推动欧盟中工业的发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样大的经济危机中,我们更愿意承担、承建区域型和创新型的发展。
记者:您讲的非常好,信息化是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最关心的是哪些问题,安全性、应用性和管理的整合?
曾宇:计算机的发展是从分散到集中,从集中到分散,在未来十年云计算将进入广泛的使用期,我们为各种服务提供全新的创新的模式,基于我们的计算平台,数据中心,我们有很多种计算模式的创新,有一些全新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在服务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会深刻的影响到我们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我们在军事中,红军和蓝军要进行战争,今天这个主题四万亿,对我们的工业、民生有什么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和信息化就可以进行决策模拟和决策运算,这就是创新。
电子商务已经广泛的影响到目前商业的进展,随着新技术的兴起深刻的引起商业的模式,无论是我们的电子商业和电子政务,都必将出现非常显著的变化,这一点我个人是非常期待的。这样一种变化也会深刻的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记者:近两年国家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重视力量越来越大,计算机中心是看中产品的性能还是别的?
曾宇:前段时间我们谈的更多的是性能,我们谈一个计算机,不管是终端、高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测试服务电计算性能作为一个计算机的好坏,把零排测试作为一个标准。我们对能效的关注慢慢的也纳入了研发的日程,能效更多强调的是效率,就在单位能耗的情况下,怎样实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这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在2006年美国有一个HPC计划,高效能计算,强调的就是高性能、低能耗等等,所以我个人认为未来计算中心包括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的建设,我们要把能效,把效能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所谓的效能就是刚才谈到的,可能每瓦特的性能,也可能是每瓦特的L性能和存储性能,这是我们要重点考虑的指标。国际上有很多的组织,比如说TOP500有一个排行榜,这样的组织做能效的标准的研究,接下来在我国的数据中心、计算中心应该更多的把效能广泛的纳入到考虑的范围。一方面有基础架构,AMD和英特尔都出了低功耗的处理芯片,还有高效的节能的机柜,也可以采用基础架构的作用,能效的不同实施牵引,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这样的研究方兴未艾,我们IT的主管应该把采购搞一个试演。
长期以来计算机中心在采购相关的设备的时候,也是把效能作为评价的指标。我个人呼吁,我国在能效方面投入更多的关注的力度,目前有一种观点,节能减排只是政府工作报告的口号,具体我们的学术机构,我们的工业企业到底投放了多少的研发力量。我建议做更加广泛的深入的研究。
记者:曾主任今年也关注了今年三大运营商推出了3G的网络,今后对于企业的办公和信息化的建设有什么变化?
曾宇:我们工作的模式,商务模式的改变,我个人认为会跟基础设施的变化,服务计算模式的变化一起广泛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在谈信息化的时候,信息化和工业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一个趋势,信息化服务于我们的大型企业,一定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必要的手段。通过我们的数据中心、创业平台,我们把大企业进行有机的结合,是实现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必经之路。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一些大企业中,我们强调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小企业我们应该广泛的建设信息公共设施,围绕信息公共设施的创新平台,这才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建设平台。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记者:我们非常感谢北京市计算中心的曾主任。
- 相关阅读:
- ·企业需要重新思考移动信息化带来的变革
//cio.zol.com.cn/452/4528169.html - ·移动革命浪潮来袭 企业开发APP遇瓶颈
//cio.zol.com.cn/451/4515559.html - ·恶劣环境下如何选择适合的微型数据中心
//cio.zol.com.cn/451/4513280.html - ·重新思考IT 构建新安全模型的五个维度
//cio.zol.com.cn/446/4468414.html - ·CIO应该知道哪些关于数据中心的核心技术
//cio.zol.com.cn/439/4395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