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连接互联网的首选设备,移动设备正在抢走PC、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的风头,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实际上,由于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携带,使用便利,用户体验正在发生全方位的巨大变化。因其易于使用的用户界面,移动设备如今已经无处不在。我们不妨看一下目前的趋势:
Facebook每月活跃用户数已超过10亿,其中有8.19亿(超过80%)通过移动设备进行访问;
新浪微博,作为中国迄今影响力最大的微博平台,至2013年第一季度的总注册用户已达到5.36 亿,其中有超过75%用户通过移动端进行访问;同时,以手机为依托的微信用户数也已突破6亿;
iTunes是世界上最大的音乐销售商;
亚洲市场为全球移动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2012年亚洲地区活跃移动用户数约为8.95亿。根据尼尔森“ 2013智能手机深入研究”显示,亚太地区智能手机渗透率正在激增,为移动商务带来了巨大机会。移动商务在韩国、日本等成熟市场已经卓有成效,2013年7月,每10个日本消费者中有将近9个(89%)参与了移动商务,韩国这一数字约为2/3(67%)。随着移动技术在这些成熟市场的流行,新加坡、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成为大型移动商务市场的前景也十分被看好。可以说,移动商务重塑亚洲零售市场的整体格局,只是时间问题。
移动对亚洲的巨大影响在中国市场也得到了同样的体现: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活跃的智能设备数量超过7亿,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的高速增长,移动商务必将成为2014年中国电市场竞争的焦点。以2013年的“双十一”为例:350亿元交易当中,有四分之一是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完成的。IDC预测2014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达到1552.2亿元,比2013年增长67.9%,远高于同期网络零售市场28%的市场平均增速。
如今,移动商务影响到的不仅是精通技术的开发人员,还有最终消费者,他们对移动商务的预期正日益增加。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工作场所,24小时不间断的连接性和瞬时更新将成为一种常态而非例外。显然,企业应用需要迁移到移动设备上,以提高企业以及这些年轻工作者的效率。
因此,90%的首席信息官计划2014年部署超过25种移动应用,就不足为奇了,到2015年,移动应用开发项目的数量将超过活跃PC项目,二者比例将达到4:1。在中国,企业用户对于移动化的态度也越来越趋向主动和开放,根据CA Technologies委托的全球调查报告《科技洞察报告:企业移动化——应用为王》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对移动化战略的推进速度高于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在移动化方面的整体IT支出将在未来三年内增长1/3 ;95%的被调查者已经部署、或在一年内有计划部署企业移动化战略,已成功采用移动化措施的中国企业在提高收入、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升竞争力、改善客户体验、提高员工生产力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均提高了12到18个百分点。中国企业对于移动趋势的拥抱不容置疑。
制定移动路线图
当董事会讨论向移动技术迁移时,当务之急是制定移动路线图。企业可能很难一次就将所有应用都迁移到移动设备上,正因如此,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制定的迁移路线图有助于确定应用迁移的顺序。企业需要从关键应用(即在一开始就能提供最大价值的应用)开始,逐步转变成“移动为先”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在开始考虑新应用或新解决方案时就会考虑移动的需求,或者在开发移动应用时,就开始考虑其实际使用情况,例如设备外形尺寸、必要的功能、易用性等。确实,如果企业设定了一个移动技术为先的未来愿景,那么在其产品开发的最初阶段,他们就可以针对这种愿景开展关键的头脑风暴,以确保良好的移动体验能成为其所有应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有时,正是由于缺乏这样的思维模式,企业往往会追溯过去的做法,然而仅是简单地将Web应用功能复制到移动应用中已经行不通了。例如,一个客户想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一笔银行交易。如果指望着客户愿意等上两天拿到密码再完成交易,那就根本谈不上客户所希望从移动应用中获取的便利性和即时访问性了。
发挥移动设备的威力,认清移动设备的局限
企业需要发挥移动设备的潜力,也要认清移动设备的局限。尽管移动设备提供的基于位置的解决方案十分高效,其相对较小的显示屏并不适合显示长且过于纷繁的网页,造成浏览不够方便。为移动设备设计应用时,企业需要注意,与平板电脑及台式机相比,用户可能用手机做哪些不同的事情。首先需要确定应用目前的使用状态及其对移动设备的适用性。大多数Web应用实际上都不适合移动设备,用户在三到四英寸显示屏或移动设备上查看这类应用的内容时十分不便。开发移动应用时,企业需要让应用更适合移动设备,再进一步则是采用反馈式的设计,使得应用更加用户友好:要么是向移动用户提供不同的访问流程,要么干脆提供不同的信息类型。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优化移动应用体验,企业总是可以重新设计、重新开发。但是,在涉足为移动设备定制应用时,企业应该首先评估要通过该应用实现什么目标,还要考虑与GPS、相机等很多标准功能的集成问题。很多时候,仅仅通过短信或社交网络发送一条简单的信息,就足以创造令人愉悦的用户体验。
后端系统举足轻重
尤其对企业而言,着手开发移动应用不仅涉及设备、设计、应用界面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提供一个完整的端到端的用户体验。这种用户体验取决于稳定的后端。对企业而言,无论是开发B2B、B2C还是B2E移动应用,集成以及对后端系统的安全访问都是最重要。一个常用的做法是在后端系统中加入Web API,但是因为这种架构需要持续连接,而一旦移动设备断开连接,难题就出现了。当用户的连接断开时,“交易重放(Transaction Replay)”模式很有效,因为缓存数据库就在移动客户端上,使得用户能够进行所有可进行的交易并被顺序记录下来,这样当连接恢复后即可重放这些记录。在连接持续且可靠的情况下,开放的后端系统越来越多地成为各种企业的首选平台,因为这种后端系统可以充分发挥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威力。此外,安全问题对于企业也十分重要。
移动设备带来的便利不能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尤其是,随着移动支付快速渗透到零售渠道,企业必须考虑从终端设备到数据中心的安全性问题。2013年,将近1/10的零售商接受移动支付方式,这表明自2011年以来接受移动支付的零售商增加了50%。毫无疑问,安全性是完整移动体验的关键部分,不仅对最终用户如此,对商家也一样。最近一次以“移动欺诈的成本”为题的研究显示,欺诈威胁对商家影响巨大,通过移动渠道发生100美元欺诈损失,商家的实际损失可达到283美元。
即便是在封闭的企业网络内部,移动设备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威胁。根据B2B International and Kapersky Lab 于2013年5月所做的题为“全球企业IT安全风险”的研究显示,用来处理工作相关事务的个人移动设备一直是企业面临的主要危险之一,65%参与这项调查的人表示,“BYOD”政策中存在安全隐患。
该研究还显示,仅14%的公司针对其企业网络制定了全面的移动设备安全政策。这个比例可以说低得惊人,因为事实显示:移动设备造成的重大数据泄露要比钓鱼式攻击(5%参与调查的公司遭遇过)、员工欺诈(4%)及商业间谍行为(3%)相比多得多。企业需要在移动设备上建立一个安全的环境,隔离个人数据和企业敏感数据。真正的“BYOD”管理意味着为企业应用提供一个安全的容器,以便企业能够保护访问特权,方便地隔离、保护和擦除企业应用以及员工、合作伙伴或客户的电子邮件及数据。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看,“BYOD”管理还意味着个人的应用及数据可以与企业信息隔离。
甲骨文的移动战略是为客户提供一个强大的移动平台基础,在此之上,客户或是可以自行开发相应的移动应用,或是可以直接部署甲骨文提供的移动版软件,如PeopleSoft。此外,利用甲骨文提供的诸如Oracle ADF Mobile等开发工具,仅需一次编程,企业即可建立移动应用并无缝扩展至iOS与Android系统,同时也能够为本地设备服务、离线应用访问以及可能的未来扩展提供移动支持。不仅如此,甲骨文也始终致力于为企业优化移动安全,通过对Bitzer Mobile等公司的收购以及对研发的投入,甲骨文能够在移动端对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实现区隔,有效保护双方隐私,保障企业及个人数据的安全,解决“BYOD”的隐患。
随着企业开始认识到全面安全架构的重要性,认识到建立强大、稳定和安全的移动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企业正期盼抓住移动、云及社交媒体带来的新机会。毕竟,移动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它已经永久性地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而且有可能改变未来几代人的企业经营模式。未来的企业须认真地拥抱这场移动革命,在安全的平台上为任意应用、任意设备、任意数据都提供引人入胜的用户体验。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