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IBM对外公布了“智慧的地球(SmarterPlanet)”战略,其中提到,在信息文明的下一个发展阶段,人类将实现智能基础设施与物理基础设施的全面融合,实现IT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从而以科学和智慧的方式对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实施管理。
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10月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该主张引发了全球众多媒体有关下一代信息技术如何与世界经济深入融合的大讨论。同时它也被美国总统奥巴马部分借鉴,在医疗、电网、宽带网络的“智慧”建设投资被看成是拯救行业经济的“救命稻草”。而中国业界也对此表示了高度的关注,很多机构都纷纷参与探讨和研究。一时间,智慧的交通、智慧的医疗、智慧的电网、智慧的银行、智慧的供应链、智慧的城市等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智慧的地球”?它对中国电信运营商以及产业会带来什么影响?成为业界关心的话题。
为此,《通信产业报》(网)总编辑辛鹏骏与IBM大中华区副总裁,电信与传媒事业部总经理俞伟先生展开了对话,俞伟认为:“技术,资源、和产业链是智慧的地球在中国成功落地的三个关键因素。通信企业在‘智慧的地球’中扮演了‘牵引者’的角色,IT与通信融合,是智慧地球落地的核心。”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电信与传媒事业部总经理俞伟
缘何提出 “智慧的地球”
辛鹏骏:“智慧的地球”自提出已有一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智慧的地球”受到很多行业CEO、技术专家和经济学人的关注,甚至被美国总统奥巴马借鉴到经济振兴计划中。你认为“智慧的地球”受到如此广泛关注并很快接受的原因是什么?IBM缘何提出“智慧的地球”的理念?
俞伟:“智慧的地球”,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经过IBM全球技术、市场、战略部门潜心研究,对未来发展趋势所做出的前瞻性判断。
从过往的历史来看,19世纪、20世纪之交,科学打破国界;20世纪,经济打破国界,带来经济全球化;在互联网之前,信息是区域性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无线互联网、物联网的延伸,信息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信息大爆炸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无限便利和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大量信息垃圾的负担。
我们的数据表明,到2010年,世界上平均每人将拥有10亿只晶体管;2010年,全球将有300亿个RFID标签,这一数据在5年中增长了33倍;到2011年,全球将有1万亿个物品和20亿人被连接在一起……事实上,IBM的研究部门、市场部门以及战略部门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这一现状:目前的信息并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智慧地发现、挖掘和使用信息,让世界的基础结构向“智慧”的方向发展,确实是我们应该慎重考虑的事情。
2008年11月,IBM公司在美国首先公布了“智慧的地球”战略,展示了建设智慧型基础设施的技术可行性和实施前景,并得到了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自去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其过渡团队立刻联系IBM,要求了解IT投资对于刺激经济和促进就业的效果。2008年12月,IBM与ITIF共同开展研究,对智慧IT技术的投资方向及其效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交给政府。1月28日,奥巴马在会见美国工商业领袖的圆桌会议上发表讲话,肯定了这一思路,并进一步认为,投资宽带网络等新技术,是美国保持和重夺国家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将问题上升到美国国家政策层面。之后不久,即签署经济刺激计划,批准推进“智慧的地球”中两个领域的发展——智慧的电网和智慧的医疗,前者批准投资为110亿美元,后者为190亿美元;同时批准宽带网络投资72亿美元。
事实上,从“智慧的地球”中,商业领袖们看到IT和通信技术凝聚起来,对各行业的巨大改造力,有别与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IT、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将成为塑造“智慧的地球”主动力。
“智慧的地球”的内涵及落地
辛鹏骏:金融危机也许是一个契机,但“智慧的地球”的确被广为重视。那么,应该怎样理解“智慧的地球”?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俞伟:“智慧的地球”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为地球部分,主要包括人、企业、机构、社会团体、生态系统等等;另一为智慧部分,主要包括三方面,最基础的是电力,在此之上是通信,再其上是IT,这三方面的融合效应产生了“智慧”。
当智慧部分和地球部分这两端连接在一起后,就形成了IBM对“智慧的地球”认知的3个“I”:物联化(Instrumented),即更透彻的感知,任何事物或人群都可以被感知到;互联化(Interconnected),即更全面的互联互通,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都可以无障碍地互联互通;智能化(Intelli-gent),即更深入的智能分析,通过IT手段使互联互通更加智能。
辛鹏骏:“智慧的地球”的理念落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俞伟:我们的企业可以从四个领域考虑实施“智慧的地球”,即新锐洞察(NewIntelligence)、智慧运作(SmartWork)、动态架构(DynamicInfrastruc-ture)、绿色未来(Green&Beyond)。这四个领域分别解决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的四部分架构的问题。
首先是最基础的资源架构,企业都面临着能源、水、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以及各种自然资源消耗殆尽等问题;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及全球变暖等问题,企业也将面临更多来自于新环保法规的压力。企业必须转型,将其运作、制造、经营的方式转变为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形态。这就是“绿色未来”应对的问题。
在此之上是基础设施架构。企业目前的基础设施尚不灵活,成本高,而要做到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要有先进基础架构(包括通信和IT)的支撑,即动态架构,以降低系统运用成本,随时动态调整,支持快速发展的新技术,同时还能提高服务水平并降低管理风险。
再往上是业务流程架构,企业目前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是信息大爆炸,另一方面,新产品、新服务也在呈“大爆炸”式地产生,业务本身的流程越来越复杂、多样,不断叠加,以致一些从局部看来很有道理的事情,可能在全部来看就没什么道理。而一个业务流程的架构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需要“智慧运作”解决的问题。
最上层是信息架构,在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该怎如何将信息智能归类和分析,简单说即人们想要的信息都能得到,不想要的信息都不会出现。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对什么样的短信是垃圾短信,每个人的定义都不相同,同样一条商店促销短信对于一些男士可能是垃圾短信,但对于一些爱逛街的年轻女士可能就很重要。所以对于不同的人群,对于不同的物群,信息架构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是“新锐洞察”需要面对的问题。
“智慧的地球”的实践
辛鹏骏:围绕你以上谈到的四个方面,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可以给业界以启示?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
俞伟:目前IBM已经有了实践“智慧的地球”的具体事例,分别对应上述四个领域。这些实例中处处存在通信与IT融合的影子,所以通信与IT的融合是最核心的部分。下面我举几个身边的例子。从这些实例中我们也可实实在在地看到,如果实现“智慧的地球”既离不开通信也离不开IT,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通信与IT融合是“智慧”落地的核心。
1.新锐洞察:以智慧交通为例,在未来充分利用“智慧”因素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极大借助电子地图的作用去往目的地,电子地图会告诉我们所有可去目的地的道路,可以显示所有道路的交通状况以供行驶选择,我们可以根据前进的道路状况随时进行选择的更改。背后涉及的技术就是通信手段与IT手段的融合——手机和基站进行互动,提供道路上各手机所属车辆的行进速度情况;其后有一个数学模型通过IT系统对各种数据进行运算,以推断道路状况。
2.智慧运作:以招商银行为例,在21年前,招商银行是一家地方银行,但现在,他们以服务赢得了全国市场。事实上,实现这些服务的手段非常简单,比如进行网上营销,或通过短信向用户宣传理财业务,用户可以上网去查具体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和大客户经理或者呼叫中心进行联络,最后简单的业务可以在网上营业厅直接办理,比较复杂的业务才需要用户亲自去实体店。这实际上是将4个营销渠道——手机营业厅、网上营业厅、呼叫中心及大客户经理、实体营业厅统一起来,实现了各个渠道之间的协同工作。
3.动态架构:众所周知,在上世纪90年代,IBM在全球进行了一个系统性的改革,首先将我们的计算机或服务器从成本较高的地方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地方;其次通过云计算的技术,将一些服务器整合到一起,提供资源共享;随后将原来形成一个个孤岛的数据整合起来使用,最后我们还将一些业务做了进一步整合。最后的效果是,在全球128个地区的IT主管变成1名全球CIO,155个数据中心变成10个数据中心,16000项应用减少为不到5000项。由此节约了大量的运营成本,并使公司的运作更为高效。
4.绿色未来:我们可以通过虚拟化管理和智能运营来实现整个数据中心的绿色,我们在北美某地建设了一个占地2500平方米的绿色数据中心,通过绿色手段节省了50%的整体开销。
运营商的角色
辛鹏骏: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是“智慧的地球”的三个关键,也为运营商提供了机会。那么运营商应该在“智慧的地球”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俞伟: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很多领导人都关注的问题。运营商在整体“智慧的地球”建设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目前国内整个电信的发展情况来看,政府对于运营商的要求不是只承担互联化的角色,同时承担着三个“I”的牵引者的角色。比如说现在电信运营商与很多地方政府签了信息化的战略合作协议,涉及地方政府包括医疗、公共设施建设、电力等多个方面。这样做是积极和正确的,同时也是所谓互联化角色的一部分。电信业如何解决超出电信部分的运营模式,做好牵引者的角色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辛鹏骏:通信行业是“牵引者”,这个总结非常精彩,但在电信业和其他行业智能化过程中并不是顺利的,运营商应如何发挥好“牵引者”的角色?
俞伟: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智慧的地球”描绘了一个很美好的前景。它的实现,必然涉及到很多企业的变革。而具体到企业的智慧变革,每一个企业领袖都在谈创新和变革,任何一个变革都非常具有挑战性,但在变革当中有四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影响变革成功与否:第一,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度;第二,员工的参与度;第三,是否具有能够激发和促进变革的企业文化;第四,是否具有诚恳并及时的沟通。其中居于最重要地位的,无疑是企业中最高领导层的支持。
中国的机会
辛鹏骏:现在运营商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合作进一步密切,尤其是在政府和公共事务化建设领域。地方政府对于运营商的技术实力也给予很高的评价。是否可以由此推断,运营商在“智慧的地球”的建设上也会拥有更多的市场机会?在中国实施和落地,有什么特殊的要考虑的因素吗?
俞伟:运营商在智慧地球上的确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机会。但是要更好地把握这些机会,成功地在中国实施和落地,我们必须考虑三个关键因素,即技术,资源和产业链。
技术发展到现阶段,不管是处理能力,存储能力,计算能力还是分析能力,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使“智慧的地球”以及“智慧的中国”实现成为可能。
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资源的协调和健康完整生态链的建立同样重要。从市场角度来看,中国市场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有许多关键资源都是某一行业特定的资源,并不开放,比如水表行业,目前全国仍在进行手工抄表,电力行业稍好,实施了银行购电的措施。运营商有能力使这些产业变得更为高效和智能,但是如果运营商希望将这些信息化的事情自己来做,首先就要解决如何进入行业的问题。对于任何一个运营商来说,在拥有良好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基础上,如果能掌握更多可供调配的市场资源,在整个生态链中就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可以有效推动“智慧的地球”的建设,也就拥有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事实上,有了市场资源,还需要解决产业链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认为政府和电信运营商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政府而言,可以从宏观角度推动各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更为和谐开放的环境,更为高效地协调和利用各方资源,推动和建立新的生态链,实现多方共赢,共同成长的局面。就电信运营商而言,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颠覆性创新平台的特性,在一些资源可开放的领域发挥推动创新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资源不开放的领域,运营商发挥重要央企的影响力,让一些行业看到多赢的可能性,推动一些资源的开放,推动新的生态链形成。
最后,从技术角度来看,运营商怎样能够具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在三个“I”中的智能化承担更重的角色,是各国运营商都在探讨的问题。实现这种智能化和互联化的融合有三种模式,自己建立IT队伍,收购IT公司和与大型IT公司合作。自己建设IT队伍需要大量的资源调配和时间,运营商往往在长期的建设中失去市场先机;而收购IT公司要考虑公司文化和理念的整合,真正留住人才是管理上最大的难点;与大型IT公司合作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如何建立好的运营体系,协调资源和生态链仍是运营商需要面临的问题。
所以只有IT和通信手挽手才是“智慧的地球”落地核心所在。
- 相关阅读:
- ·智慧型工厂:Windows 8滋养下的新工业形态
//cio.zol.com.cn/420/4205616.html - ·Gartner:2020年智慧机器将取代企业人力
//cio.zol.com.cn/405/4050832.html - ·IBM将投入10亿美元推动Linux等开源技术发展
//cio.zol.com.cn/399/3994962.html - ·微软李俊男:智能系统智慧感知物理世界
//cio.zol.com.cn/367/3677194.html - ·IBM拟投资10亿美元用于闪存技术研发
//cio.zol.com.cn/366/3662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