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经营 不赢利
出版界业内人士分析说,德国贝塔斯曼来中国开设的实体书店以经营失败告终,折射出当前国内传统形式的实体书店普遍遭遇的困境。网络书店迅猛发展,不断蚕食着实体书店的市场份额。近年来房租等运营成本的大幅度上升,把实体书店的利润空间挤压得十分厉害,不少民营书店纷纷倒闭。一些国有书店也度日艰难。贝塔斯曼当初进入中国市场时只有“书友会”,图书发售渠道太少,因而于2003年底收购北京21世纪锦绣图书连锁有限公司40%的股份,获得了做实体门店业务的资格。连锁店开出后,业务支出猛增,导致入不敷出,毫无赢利可能。
青春读物 双刃剑
贝塔斯曼在中国经营不善,与其选书的眼光、销售策略或许也有关系。1997年引进中国的贝塔斯曼“书友会”模式,是一种独特的会员制图书销售方式,读者缴纳会费入会,然后可以优惠价格购买书友会提供的图书。据悉,贝塔斯曼在中国和在德国本土的书友会的最大区别是读者群体不同,在德国的书友会成员以稳定的成熟人士为主,中国的书友会成员目前则以中学生为主。事实上,贝塔斯曼书友会初进中国时,吸引的是一批青年白领读者,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群体逐渐蜕变。众所周知,畅销书、青少年读物是当前国内图书市场上最容易赚钱的,但学生读者的特点是不稳定,一般喜爱青春文学就那么几年,他们成长后就会选择离开。
拖欠书款 入怪圈
贝塔斯曼与出版社的关系较为特别。对于看中的书,贝塔斯曼一般采取一次性买断的做法;作为条件,其从出版社拿到的折扣也是出名的低,大都以4折价进货。不过,此前大多数出版社仍然愿意与贝塔斯曼做生意,虽然赚得少,但结账快。可是,这样的情形从去年开始也有了变化。上海人民出版社邵敏告诉记者,他与贝塔斯曼合作已有10年,去年起对方开始经常拖款,本来承诺一个月结账的,现在拖个半年以上也成了“毛毛雨”。结账慢,说明资金周转不灵;拖欠款,则拿不到出版社的新书、好书。贝塔斯曼全国图书连锁店似乎已进入这样的恶性循环。
在度过了嘈杂难堪的两年后,贝塔斯曼终于以关闭中国实体店的方式宣告了其线下业务流年不利。2006年,贝塔斯曼就曾因不堪亏损重负关掉了在京的10家线下实体店,而今实体店的再次战略收缩,使贝塔斯曼离“调整结构再次冲刺”的目标更加遥远。这家国际图书传媒巨头在华的发展一波三折。最早其以书友会的运营模式卖图书,开辟了新的战场;最早以线上、线下和邮寄三合一的方式向当当和卓越的电子商务发起挑战,但终于功败垂成。资料显示,贝塔斯曼在华主要收入和利润依然来自目录邮寄业务,线上业务遭遇当当、卓越以及淘宝的紧逼,实体店业务从2006年开始逐渐下滑。更要命的是,随着折扣图书利润的大幅缩水和门店租赁成本的上升,这部分业务的投入产出比已经让贝塔斯曼无比尴尬。
外来和尚 难念经
以快速盈利为诉求来拓展线下业务,导致了贝塔斯曼36家实体店今日的倒掉。但笔者无意指责贝塔斯曼的举措。国际电子商务巨头在华失意早有先例。同为外来和尚的贝塔斯曼既要拓展新战场,又不能轻易舍弃前途光明的网店,在亏损压力逼近时,只能选择关掉最考验本土化能力的线下实体店,丢车保帅成为贝塔斯曼惟一选择。由传统营销拓展至电子商务,有很多企业用实践证明了其可行性。但贝塔斯曼走的是一条截然相反的路线。所以,更有意思的话题恐怕是电子商务企业如何选择线下业务的切入点。在这一点上,阿里巴巴、北斗手机网以及母婴用品企业红孩子都可以给贝塔斯曼些许借鉴——这3家均试探性地发展了线下业务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关注红孩子的人可以发现,红孩子品牌的玩具等产品已经面向市场,除了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外,还进入传统渠道销售。红孩子旗下的连锁店成为推广其B2F(一站式家庭购物平台)理念的最好方式;而阿里巴巴与会展巨头的合作则为其B2C平台聚集了大量人气,在市场推广及挖掘潜在客户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样,北斗手机网也将其遍布将近700家连锁实体店定位为体验店,盈利不是最主要目的。
相比之下,贝塔斯曼实体店在定位上显然对盈利操之过急了——要盈利则需要物流、财务、销售等各个层面的支持,在成本上升时,这些投入只有依靠其线上和目录销售收入来填补,久而久之,实体店反而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
- 相关阅读:
- ·电子商务环境下实施CRM的优势
//cio.zol.com.cn/402/4020841.html - ·浅谈有关电子商务认识的几个误区
//cio.zol.com.cn/401/4011680.html - ·甲骨文收购FatWire整合CRM和电子商务
//cio.zol.com.cn/280/2809300.html - ·解析:中小企业如何搭建电子商务系统
//cio.zol.com.cn/279/2792689.html - ·看电子商务携手企业SCM共同携手打造未来
//cio.zol.com.cn/269/2691415.html